书之为书,何时有了装扮,没有细考。但装帧界的朋友却把书的装扮称之为“书衣”。
“书衣”的称谓,好。不光是文雅,像是从文人嘴里说出来的话,而且让人觉得亲切,贴切,有味道,耐琢磨。书也由于这一称谓突然变得更加文质彬彬起来,甚至有点人格化了。
书之有了“书衣”,犹如我们的先人由赤裸而穿上了树皮遮盖一样,是一大进步和飞跃。回首“书衣”发展的历史,就曾经历了卷轴装、经折装、旋风装、蝴蝶装,以及线装、精装、平装、工艺装等等变革。变来变去,无非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,适应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,适应阅读群体的审美要求所致。尤其这几年,国内出版界普遍注重了书籍的装帧打扮,书变得漂亮了,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。
但是,“书衣”又极易与“书脸”混淆。有人以为只要把书装扮漂亮,就可一俊遮百丑。但这些年,名曰“宝贝”、形式漂亮的书籍实则并不漂亮的事例还少吗?
其实,“书衣”可以是“书脸”,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“书脸”。说它可以是“书脸”,是说“书衣”本来就是指书籍的外观,而“书脸”从某种程度讲,也是反映书的外在客观形象;说它又不能完全等同于“书脸”,是说“书脸”其实是要求书的外观与内在的统一,而不能是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。固然,更准确地讲,“书脸”比“书衣”内涵更丰富,也更重要,更本质。它一是要表现书籍内容的精粹性,经典性;二是要追求书籍形态的综合性卓越表现。因此,“书脸”的背后,往往反映出一个出版社的高下和优劣,是对一个出版社整体出版物的一种价值和道德的判断。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比喻,那就是:“书脸”是船,“书衣”是帆。
林肯说过:“人……应该对自己的脸负责。”引申说来,出版社也应对自己的“脸”负责。少一点丑鼻涕,多一点高尚的品行和操守,并非多余的话。